台灣央行低利率政策的真面目:為什麼房價越打越高?

 


台灣央行低利率政策的真面目:為什麼房價越打越高?

許多人都在問:「為什麼薪水追不上房價?」、「房價到底什麼時候才要跌?」當我們把眼光從建案廣告移開,回頭檢視總體經濟政策,會發現一個關鍵的推手:台灣中央銀行的低利率政策。這項原本為了刺激經濟、對抗通縮的策略,在房地產市場這面照妖鏡前,卻顯現出它推升房價、加劇社會不公的另一面。本文將深入剖析這場低利率與高房價的拔河,帶您看清問題的根源。

目錄

  • 低利時代的資金錯配:錢都跑去哪了?
  • 年輕世代的絕望:當「房價所得比」成為日常
  • 政策失焦的兩難:打房政策為何效果有限?
  • 常見問答

低利時代的資金錯配:錢都跑去哪了?

低利率政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借錢變得便宜。對於一般企業來說,這是擴大投資、創造就業的誘因;但對房市來說,這卻是點燃投機之火的引線。大量的便宜資金,在尋求更高報酬的驅動下,沒有全數流向能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科技產業,反而瘋狂湧入房地產市場

這使得房產不再只是居住的家,更變成一種投機商品投資客可以輕易地以極低的房貸成本,購入多筆房產進行囤積,期待房價上漲賺取差價。建商也因為融資成本低廉,樂於興建新案,助長了房市的熱潮。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公布的數據,2023年全國房價所得比已高達9.82倍,部分縣市甚至超過12倍,顯示家庭薪資要不吃不喝將近十年才能買得起一間房,這數據背後就是資金錯配最血淋淋的證明。

這種資金錯配的現象,形成了惡性循環:低利率推動房價上漲,而房價上漲又吸引更多資金湧入。

年輕世代的絕望:當「房價所得比」成為日常

低利率政策導致的房價飛漲,最痛的還是年輕世代。當薪資成長緩慢,而房價所得比卻持續攀升時,購屋夢想變得遙不可及。儘管房貸利率低到不可思議,但高昂的「頭期款」門檻,卻像一座難以跨越的高牆,讓許多首購族被擋在門外。

這也直接導致了嚴重的世代財富不均

  • 有房者:資產因房價上漲而膨脹,財富持續累積。
  • 無房者:看著資產價格越漲越高,不僅居住成本(租金)增加,也無法分享到資產增值的紅利。

這種社會不公平感,不僅扼殺了年輕人的向上流動性,也可能埋下社會不安的隱憂。如果你也對這樣的房市現況感到無力,想了解更多房產政策的深度分析,或許可以到想放空的建築師網站上,一起討論這個議題:https://architect2023007.blogspot.com

政策失焦的兩難:打房政策為何效果有限?

我們必須理解,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,面臨著複雜的兩難。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維持物價穩定與金融安定,同時也得兼顧經濟成長。當景氣不佳時,降息是刺激經濟的常用手段。

然而,當政策目標與實際後果產生衝突時,央行似乎陷入了被動。儘管過去幾年曾推出「選擇性信用管制」等打房措施,例如限制多戶房貸成數,但在長期低利率的寬鬆大環境下,這些措施的力道顯得不足。房市熱潮背後的主因,仍是那氾濫且低成本的資金。如果央行能更早正視資產泡沫化的風險,並在政策中納入更強的宏觀審慎管理思維,或許能更有效地平衡政策目標,避免現今的社會失衡。

常見問答

  •  低利率政策真的只有壞處嗎? 低利率政策的初衷是好的,它能刺激經濟、鼓勵消費與投資,在經濟衰退時能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。然而,當資金未流向實體經濟,反而推升資產價格時,就會產生本文所探討的負面效應。
  • 房價所得比是什麼?台灣的數據有多高? 房價所得比是指一間房屋的中位數總價,除以一個家庭的中位數年所得,用來衡量購屋負擔。根據內政部公布的數據,2023年全國房價所得比為9.82倍,意味著一個家庭平均需要不吃不喝將近10年才能買房。而在台北市,這個數字甚至超過15倍。
  • 除了央行升息,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打房? 除了央行升息之外,政府還可以從財政政策土地供給著手。例如:
  • 房地合一稅:透過提高短期轉售的稅賦,抑制投機行為。
  • 囤房稅:對持有超過一定戶數的房產課徵更高的稅率,以迫使空屋釋出。
  • 社會住宅:透過增加公共住宅的供給,提供更多平價的居住選項。

互動與討論

這篇文章剖析了低利率政策房市失衡的關聯,您對於台灣房價的現況有什麼看法呢?您認為央行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?歡迎在下方留言,一起分享您的觀點與經驗!

0 留言

張貼留言

Post a Comment (0)

較新的 較舊